宿业 - 因果法则

宿业 - 因果法则

"随着我们积累了好货不好的因缘,我们将根据因果法则,体验到其效应。好的因缘导致好的果,而不好的因缘则将导致不好的果。"

“你活该!”

这句话听上去是否耳熟呢?我们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一句话,也许就是我们对「因果」或「宿业」这些词汇的第一认知了。当我们在戏剧或电影情节里看到反派角色收到应有的惩罚,「因果报应」这个概念很可能会浮现在脑海中,因为它通常与一个人遭遇不幸事件的背景联系在一起。然而,因果的概念并不仅仅与负面的含义相关联。那么,佛法中是如何解说「因果」和「宿业」的呢?

从起源和定义开始:英文的「因果」或「宿业」(Karma)是梵文词汇“Karman”的音译。这词汇指的是基于思想(意)、言辞(口)和行为(身)上的所有行动。宿业也是是我们生活中为何会遇到好事或坏事的根源。

日莲大圣人有所教示:

「乌鸦之黑,白鹭之白,乃先业之渍也。」

乌鸦之所以是黑色,白鹭之所以是白色,是由于它们前世的宿业。同样的,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国家出生,导致了多样化的生活环境。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丰富的资源财富,而另一些人可能面临财务困境。有些人终身健康,而另一些人从生命开始就面临疾病。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差异归因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宿业。

『心地观经』 中也有所教示:

「欲知前世因,观其现在果,欲知未来果,观其现在因。」(如果要知道过去的因,就看现在的果。如果想知道未来的果,就看现在的因)

宿业贯穿我们三世的生命即过去世、现世、未来世。也就是说,因果报应是我们在过去和当前生命中所创下的因缘的累积。随着我们积累了好货不好的因缘,我们将根据因果法则,体验到其效应。好的因缘导致好的果,而不好的因缘则将导致不好的果。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,无论是好是坏,都是这种因果的体现。

以下来自于高桥正勳尊师的文刊将为此主题提供更深一层探讨。

宿业之分类

人的宿业分为三类:

  1. 由身体的行动,形成身业
  2. 由口之言词,造成口业
  3. 源于心意或思想,造成意业

在佛法中,这三者是有相互关系,在修行中,我们的言、行与心意,应是一致的。

共同之宿业与各自之宿业

共同之宿业是指人们共同承受同样的宿业,如社会的情况,或地方出现的灾难。

各自之宿业是指个人的,不能取代的,如母亲不能代孩子承病。因此,各自之宿业是指个人的苦乐,谁也不能取代。

所以,宿业是个人之事,但却具有对社会及历史之影响力。

自业自得

这是自做自受。

经中言道:“业报难消,造者自得。愚者造业,来世身受。”

『法句经』更言道:“人为恶业所污,无犯恶行者则纯;或纯或污,依各自之业举而定。”

简而言之,人之举止而现出之果报将回归本身,因此本身要负起行动的后果。甚至是我们因他人的行动而受影响,这也是「自业自得」。基本的宿业观念是我们必须承受自己做出的一切。

宿业与命运

人们对命运也许有有几种看法:人之宿命是巧合,或者命运是久远过去便已注定。

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双亲或是出生的国土,此外,我们以不同的形态出生,能力也各自不同,这些不同之处皆是前世行为种下的因,,佛法中称之为「宿业」。

宿业与命运不同,因为宿业是我们的行为致使我们得到相应的果报。同理我们可以以今世的行为,自由的更换我们的来世。基于此理,宿业的观念与所谓的生命是巧合,或是注定的,全然不同。

转换宿业之道

虽然我们今世的生命受到前世宿业的种种约束,但佛法教示我们,虽今时我们陷于业报的旋涡,但我们可由今世的行为来决定我们的未来。日莲大圣人在『佐渡御书』中道:

「宿业无能思量,然而,前世之罪障可在今世消灭,来世可在三恶道中解脱。」

通过受持大御本尊,我们能更换前世之罪障,而在今世与来世,创造幸福的生活。


有兴趣理解更多吗?開妙院信徒可透过您的開妙佛学库账号查阅更多有关文章:


您是初次接触日莲正宗吗?您可以在这里阅读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

欢迎您到開妙院来,请在这里与我们联系,让我们能直接帮助你。